第一生活网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宰和彪
导读 大家好,小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大家好,小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出自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作品原文《鹧鸪天》(北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3、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4、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6、2、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7、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8、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9、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10、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11、3、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12、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13、4、作品赏析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14、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15、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16、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17、三四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18、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19、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20、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21、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22、5、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23、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4、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25、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26、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27、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8、  一、作者:苏轼。

29、  二、扩展知识:  原词欣赏: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

30、乱蝉衰草小池塘。

31、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32、村舍外,古城旁。

33、杖藜徐步转斜阳。

3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35、  2、作品简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36、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37、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38、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39、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40、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41、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42、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43、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44、苏洵长子。

45、嘉祐二年(1057)进士。

46、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47、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48、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49、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50、宋徽宗立,赦还。

51、卒于常州。

52、追谥文忠。

53、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54、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55、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56、苏轼的 鹧鸪天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57、 [译文] 昨天晚上的雨非常地下到深夜,今天又是凉爽的一天。

58、 [出自] 苏轼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59、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60、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6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62、注释: 《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63、”。

64、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65、”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66、”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67、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

68、”则似已指词调矣。

69、此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70、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71、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72、 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

73、   翻空:飞翔在空中。

74、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5、   杖藜 :拄着藜杖。

76、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77、”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78、《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79、”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80、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81、”译文1: 树林断绝处,一片山峰显现出来。

82、青青翠竹,遮掩了一座座房舍。

83、蝉鸣零乱,衰草萋萋,一片池塘。

84、空中鸥鹭凌空翱翔,上下翻飞,时常出现在池塘的水面。

85、娇艳欲滴的红色荷花倒映在水中,散发出点点清香。

86、手持藜杖,徜徉于村舍外,漫步于古城旁,但见夕阳青山,风景如画。

87、人生短促,世事难料,昨夜三更的细雨,仿佛懂得人的心思,给人带来了一阵阵清凉。

88、 译文2: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白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89、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时分。

90、昨夜三更的时候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了。

91、赏析: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92、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93、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94、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95、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96、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97、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98、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99、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100、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01、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102、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103、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104、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105、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106、“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107、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108、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109、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110、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111、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112、“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113、“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114、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115、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116、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117、赏析二:《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

118、双调五十五字,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119、 这首《鹧鸪天》大约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六月,苏轼谪居黄州之时。

120、词意貌似闲适,实际是作者被迫过着失意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121、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夏末秋初的山村景色。

122、第一句写远景: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夕阳照射的山脉明亮了起来;山下丛生的翠竹,仿佛是绿色的屏障,遮隐了人家的院墙。

123、 树林、青山、绿竹,都是静物,但在作者笔下却一点不显得过于静寂,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变化、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得力于动词的巧妙使用。

124、写树林尽头,不用“尽”,而用一个变化剧烈而且分量很重的词“断”。

125、这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突然出现以及与树林色调的反差,又点出作者此时观赏景色的情态。

126、因为漫不经心,任凭视线漫游,所以才会有这样突兀的感觉。

127、 “山明”,有人认为是写山清晰可见,这样的解释并不准确。

128、南方的夏季,山和树林应该都是葱笼繁茂的深绿,仅仅是清晰,不会有这样分明的感觉。

129、联系下片,此时正是夕阳斜照的黄昏时分,因而才会有豁然明亮的感觉。

130、同时,“明”又与“竹隐墙”的“隐”相映衬,形成一种闪烁不定的光影交错之感。

131、景物并没有移动,是人的视线和心理感受的变动赋予了它们动感。

132、作者精心选择的动词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133、 接下来的一句写近景:小池塘边,树上蝉声四起,乱作一团;已经开始枯萎的衰草围满了池沿。

134、有了蝉声,景物一下子热闹起来,但作者用一个“乱”来形容,表明情绪多多少少有些不快,所以听到蝉的聒噪不免有些心烦。

135、池边衰草是秋天来临的征兆。

136、耳闻乱蝉鸣,目睹池草衰,想来,作者难免会有些烦乱和凄凉之感。

137、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仍是写景,这里描绘的景物与情绪同上面截然不同。

138、在辽阔的天空下,不时看到白色的水鸟上下翻飞;碧绿的池水中,娇艳的荷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39、“红蕖”,红色的荷花。

140、荷花又名芙蕖。

141、 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用语也别出心裁。

142、说白鸟“翻空”,透出孩子般的顽皮;说荷花“照”水,俨然顾影自怜的女子形象。

143、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144、“香”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用“细细”这个状态词来修饰,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香清淡而又不绝如缕的特点。

145、再从整个画面看,蓝天、白鸟、绿水、红蕖,色彩明丽而协调。

146、总之,这两句有动有静,有香有色,不仅意境淡雅清新,而且透着活泼的生机。

147、 从这样精细的描绘可以想见,作者此时应该全神贯注于自然景物。

148、开篇的漫不经心和烦乱悲凉之感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衷心的喜悦之情。

149、苏轼被谪后常借寄情山水排遣内心的苦闷,这里亦可见一斑。

150、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继上片写景之后,下片写自己的行迹。

151、阵雨过后,天气清凉,作者手拄杖藜,缓步而行。

152、斜阳相伴,他时而转过村庄,时而停驻在古城旁。

153、“转斜阳”饶有情趣,是人跟着斜阳在转悠,还是斜阳随人移动?不管怎样,夕阳带有了人情味,仿佛与作者有某种默契一般。

154、 表面上看,这几句写的是悠闲自在的乡居生活,但这并不像“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那样无挂无碍,而是表现在一种行动当中。

155、行动总是会给人不安定的感觉。

156、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作者出村舍,绕古城,转斜阳,或许是因为心有所结,需要到户外去排遣吧。

157、那缓慢的步态,大概正是内心沉重的表现。

15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159、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倒还颇为殷勤,昨夜三更时分下过一场雨,使得我又度过了一天凉爽日子。

160、“殷勤”,犹言“多承”。

161、细细品味,有作者的言外之意:有谁还想到我这贬谪之人呢?惟有天公还眷顾我。

162、 《庄子·刻意》中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之句,原本是形容得道者虚无恬淡的状态。

163、后人则往往用“浮生”形容人生飘忽、年华流逝,而事无所成。

164、作者在“浮生”前着“又得”一词,既有对虚度时日的叹惋,又包含着对自身处境的调侃:既然命运如此,那就得过且过吧;能多一天“好”日子,也未尝不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165、这反映出作者当时真实的处境:抑郁不得志,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