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活网

9、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闵琛丹
导读 大家好,小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9、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小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9、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出处:西汉戴胜《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4、意思是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5、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6、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格物以致知为目的,致知也离不开格物。

7、首先格物以致知为目的,格物是直接接触感知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经验的、零碎的,而致知是在格物获得的知识足够多以后进行的归纳和升华,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量变以质变为目的,格物以致知为目的。

8、2、致知也离不开格物,朱熹认为理虽然含于人心中,但人心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理,仍然需要通过接触具体的一事一物才能够呈现事物的分殊之理,穷理走到极致,才能做到物我之理贯通,真正地理解并获得理。

9、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质变的发生离不开量变的积累,所以致知也离不开格物。

10、3、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11、格物是指考察事物来穷尽事物之理,而当人们穷尽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彻底的完备了,所以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12、因此,格物和致知是一体的,是同一件事物的两面,格物是具体的、归纳的,而格物是抽象的、实践的。

13、所以说,格物与致知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互补互成。

14、格物和致知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而非两种不同的功夫。

15、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16、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7、《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8、”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

19、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

21、”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22、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3、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4、”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26、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解释】:格:推究;致:求得。

27、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8、【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9、”【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示例】: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30、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31、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3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34、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35、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6、”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

37、《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

38、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39、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0、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

41、《大学》中的八目,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

4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

43、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递进。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